格雷厄姆家的主人作为伦敦王立医院的医生,和贵族们同样属于特权阶级。
这是一幅2m*2m的大型画作,作者的妙笔勾画出了这四个成长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。
左边坐在椅子上,拨弄手摇风琴的是长子。
站在旁边的次女两只手捻起裙角,面带微笑。
长女身穿蓝色长裙,像母亲一样温柔地拉着婴儿车中的弟弟托马斯。
此处有一个有趣的细节:身为男孩子的托马斯却身穿女孩子的裙子。
这是那个时代贵族们的习惯。
在没有疫苗,医疗条件也不发达的十八世纪,幼儿的夭折率非常高。
而其中男孩的死亡率又比女孩高,所以把男孩打扮成女孩,希望能瞒过死神。
(下图是幼儿时期的路易十五~)
豪华的房子,精致的家具,华丽的衣裳,珍奇的玩具和水果……
格雷厄姆家幸福的四个孩子,生活在细心布置的家里由佣人们精心地照看着,惬意地生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?
memento mori。仔细再观察一次:画的背后暗含了“死”。
先来看右边笼子里的小鸟。鸟笼旁边一只调皮的猫从椅子背上探出头来,对鸟笼垂涎。
笼中惊恐的小鸟拼命地拍打翅膀……
左边的时钟上立着一座天使像,可这位天使却手执大镰。(有说法认为是时之翁克洛诺斯~)
天使脚边是象征时间流逝的沙漏。
时钟和沙漏——两件测量时间的装置,提醒人们随时间的行进悄然而至的“死”。
钟的下方,正好是幺子——托马斯。
托马斯所坐的婴儿车的拉杆上装饰是一只振翅的鸟儿——恰好是灵魂离开身体的象征。
最后,在画作完成以后,托马斯也不幸夭折了。
无关在画里埋入的恶意,以那年代的医药卫生条件来说,今天还活泼的幼儿,明天就要下葬根本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现在进入这篇文章的主题:牢笼,但在正式进入前先做一下铺垫。
直到十八世纪末,欧洲才开始产生“童装”这个概念。
(第一个提出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卢梭~)
在此之前,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儿童和大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,认为孩子就是“小的大人”。((真拗口~)
基于以上原因,孩子穿的衣服等于成人服装的缩小版,完全没有考虑到孩童成长期极易变形的骨骼。
《格雷厄姆家的孩子们》完成的1742年,正是华丽绚烂的洛可可时代。
蜂腰,刑具一样的束腹,各种各样的高跟鞋大行其道。
画中的三个孩子也像当时所有的女性一样早早地就被装入了“衣装的牢笼”。
高跟鞋和坚硬的corset限制了儿童的活动,影响正常的呼吸,严重损害骨骼和内脏的发育。
这种束缚是从何时开始的呢?答案是从襁褓(swaddling)开始。
当时的襁褓的制材并不舒适,若论紧缚度(哎呀~)和坚硬度一点可都不输给corset。
而大人们却认为这样坚硬的襁褓有很多好处:比如增加孩子的忍耐力,孩子长大后不容易生病、保护孩子不会受到邪恶的侵袭等等。
(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,所以很多孩子过了新生儿时期仍被裹在襁褓里~)
可对于尚不能自己控制排泄的幼儿,要是襁褓脏了怎么办?
当然会有女仆来清理,但也只是清理~襁褓的更换频率非常非常低。
襁褓之中,婴儿的体垢,汗,排泄物混在一起,极易造成感染和皮肤病。
(卢梭在《爱弥儿》里狠狠地批判了这种育儿方式~)
综上可以看出,能逃过死神平安长大只有那些天生强壮的孩子。
现在回到《格雷厄姆家的孩子们》,牢笼里的孩子和振翅企图逃离笼子的鸟儿……
画中暗示的“死”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:威廉姆。贺加斯:这人之前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……
评论